每次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,都会提出双轨制。
双轨制是什么,其实简单来说,就是要中国式智慧。是一种哲学智慧,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。
在中国,双轨制的产生,更多是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的,导致我们需要从时间、空间、人群等维度,将政策和制度切割。
保证两种不同的人群,都能得到政策的红利。
这也就得到了计划内的一轨和计划外的一轨。
从2021年年末以来,房地产也相继从宽松政策试探到宽松政策出台,直到现在,已经有很多城市基本取消了限购。
5月9日,央行发布首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:
进一步抓好已有金融纾困政策落实,再次强调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,坚持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,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,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。
一边是央妈比较克制的言论,一边是地方并不矜持的政策。
这时候,解读就比较有意思了。
“再次强调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”,表明了“房住不炒”的基本原则。
意思是,我(不支持)刺激房地产。
“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。”又表明了支持房地产的需求释放。
意思是,我(没反对)地方刺激房地消费。
双轨制是不是。
也就是将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管理机制,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式的智慧。
领头的啥都说了,其实啥也没有说。
各个部门负责人自己理解。
做对了,就是领头的领导有方,做错了,就是对方向的理解错误。
这种感觉,基本上在每一个企业都能见到。
也就是我们所说的,中庸之道。
房地产也进入了这个奇怪的周期,看似有政策,其实又没有政策。
市场到底向左,还是向右,没有绝对的政策。
出一个文件,反响太大了,就立马收回,没什么反应,就再加点剂量。
真是一个市场版的渣男语录:
我就蹭蹭不进去。
因此,如果从管理艺术上理解房地产政策。
只有,人民觉得好的政策,还是好政策。
而房地产现在就在这个十字路口,由于没办法判断,房地产带来红利,能给多少人民带来新的机会,也不知道,房地产带来红利,会不会给一些人失去希望。
特别是现在整体环境存在诸多变数的时候。
一边是美联储的加息周期,一边是不断增加的防控成本。
等经济的雷排的差不多了,再来给房地产一个新周期的定调。
双轨制,也成为这个周期特别的产物。
也就是一手计划市场,二手自由市场的双轨制。
一边拼命保住入局持有者的资产面,一边拼命稳住楼市让刚需者适机入场。
除了新房和二手房的双轨制,双轨制也开始在房地产的各个维度衍生。
比如,*制度的双轨制,备案价的双轨制,供地制度的双轨制等等。
但凡一个标准搞不好的,就再来一个标外的标准。
也算是煞费苦心。
做了这么多,就是一个媒婆,拖住相亲的小帅和阿芳。
“你们再对对眼,没准就看对眼了”
其实他们互相都挺满意,只是在礼金上出现了分歧。26岁小帅在想钱不多,顶多出10万。22岁阿芳在想,闺蜜礼金都是30万。一分可都不能让。而媒婆就想着礼金高了,介绍费也能多收。
谁也不想亏。
那亏的,只能是时间了。
而在这种双轨制的房地产市场之下,房地产也跨入了一个新时代。
这个新时代,也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极强的不确定性,对刚需是,对投资客是,对开发商也是。
而供地市场上,政府也在焦虑想着如何更好的出让地块。
定低了,怕亏了。
定高了,没人拍。
开发商也和购房者一样忧愁。
对自身的未来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而双轨制,看似在锁定预期,实则更是增加了预期的不确定性。
没有人知道真是的价值体系在哪里。
而在这种情况下,购房者也进入了一种奇怪的境界。
从无法适从的焦虑,转成无比安然的冷静。
当等待成为一种常态,从地方政府衍生至开发商,再扩散到从业者和购房者。
双轨制,只会让所有的参与者进入静默期。
死不去,生不来。
只能等待,下一个到来。
你看,许老板,姚老板,孙老板。
谁不想来一个痛快。但只要人在,希望就在!
- 不能涨,不能跌,房地产的双轨制